
“Life is about courage and going into unknown”
“So is user research”
- 時間:2015-10-15
- 主題:從難以言喻的需求中找到價值 / Jen Wang
今天下午參加了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,我很喜歡最後這場的內容,條理清晰,實例說明讓人很有感覺。
當中有一段說到如何讓設計團隊對研究團隊的資料感到共鳴,讓設計師能「將發現深深刻在心上」呢?一開始用了Persona,藉由故事將資料包裝,將資料擬人化,企圖引起認同,所以她們根據資料創造了「秀琴」這號人物。
但是有了秀琴的故事跟描述就夠了嗎?能不能更有真實感?於是製作了一比一真人大小的人型看板立在專案室中,讓人不會忘記秀琴。可是一段時間過後,又發現這樣實在太假了,於是又安排讓設計師可以現場Call-Out找到秀琴,請研究員角色扮演成秀琴,跟設計團隊用Line問答,擬真到讓設計師還以為真的是在跟她聊天。
但是這樣還不夠,於是還辦了內部的快問快答,請大家把秀琴的故事背起來,然後進行問答。到最後還創了秀琴個人臉書,去思考她會轉貼哪些文章、張貼哪些近況跟照片。
於是,原本冷冰冰被動的資料變成活生生的人,主動告訴設計師說我是真實存在的人,請把我放在心中,請幫我解決我的問題。如果說要有同理心實在太高上了,那能不能開始多點「關懷」就好?開始把她放在心上就好。
這例子真的很有趣,讓人重新反思很多方法或工具的初衷。這些不只是一個方法,其實最一開始動心起念,就只是希望能夠更真切的去感受,有共鳴。所以聽完之後不是要馬上學著去弄個人型看板或建假臉書,而是可以重新思考到底你想要的成果是甚麼,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種方法去達成。
而另一個小觀察是,開頭在談脈絡訪查的五個要素 AEIOU 的時候,講者用了五個真實案例去說明內容(大概也因為都是真實案例,所以即使沒有拍到臉跟可識別物,還是禁止拍照。)。在說明時,講起每個案例有種如數家珍的感覺,對每個主角的背景(例如年齡、來自國外、單親雙親、罹患的疾病、扮演的角色)都可以簡單用一句話描述,雖然非必要,但卻豐富了細節,也更容易想像。由此小細節更可以體會她後來說的「將發現深深刻在心上」,不只是說說而已。
最後,據說她上次公開演講已經是在五年前的 UiGathering,就這麼巧我就有參加五年前那次,對當時還是資工宅宅研究生的我,是第一次聽到易用性研究的案例,真是開啟了一扇窗阿…。
Notes:
- 開頭案例:如何避免醉漢跌落鐵軌?
- 透過觀察釐清議題
- 脈絡訪查 Contextual Inquiry : “AEIOU”:
- Activity
- Environment
- Interaction
- Object
- Users
- 整理資料:
- 重建現場
- 實體模型
- 旅程地圖
- 親和圖表
- 脈絡訪查 Contextual Inquiry : “AEIOU”:
- 對於資料產生共鳴
- 使用者人物誌 User Personas
- 人型看板 Life-size Cutout
- 現場Call-Out Line Call-Out
- 快問快答 Persona Quiz
- 個人臉書 Persona Facebook
- 對解法產生共識
- 經驗願景 User Experience Vision
- 關鍵議題 Key Issues
- 願景交織 Vision Re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