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導者的嘉年華 — 2016 IAF Asia Conference 亞洲引導者年會|參會心得

參加年會可以快速看到各種趨勢,是快速聚集不同專家、愛好者交流的場合。看大家都在談什麼、用什麼的方法?都是誰在使用?誰來參加?目前怎麼使用?看法如何?面對面交流、發問、參與,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

今年初參加了 ICA 台灣 的系列課程,開始認識什麼是引導(Facilitation),並且在課後嘗試應用在工作中,感受到發生了一些好的新變化。可是每當瞭解更多、實戰更多、跌倒更多之後,就會發現引導是一個好大的坑。原來要當一個好的引導者(Facilitator),絕對不只是上上幾堂課、學過方法,辦過幾個工作坊就夠,而是要從各個方面修煉起。

就因為如此,幾個月前在聽到今年 IAF 亞洲區引導者年會剛好在台灣舉辦時,雖然覺得是個很好的機會,仍然考慮很久是否要參加。

比起 Scrum Gathering、Scrum Coaches Retreat 等和工作直接相關的大會之外,每投入一個新領域都是一種資源的重新調配。所以不只是參加活動而已,如果不希望都只停留在「增廣見聞」、「繳完學費打完卡好棒棒,結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」的程度,更應該在去之前好好想想到底未來要繼續在引導上投入多少時間。

至於後來為什麼又決定去了?很簡單,因為我的煩惱其實去了就能解決啊XD

就是不知道引導是否值得讓我投資更多的時間下去,所以參加年會可以快速看到各種趨勢,是一個快速聚集與不同專家、愛好者交流的場合。

我的疑問,乾脆就帶去大會親身體會,不是比自己矇眼亂想快得多嗎,看大家都在談什麼、用什麼的方法?都是誰在使用?誰來參加?目前怎麼使用?看法如何?面對面交流、發問、參與,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。

所以下面就來記錄這次的收穫。

一、學到不同的引導理論與工具方法

這是最實際也最快速能達到的目標,要遊戲有遊戲,要理論有理論,可以依照自己目前所需要的選擇。因為我抱著新手的心情參加,對我來說,反而是相對輕鬆,不管選什麼都會有收穫,因為知道的還很少,哈哈。

我這次總共參加了會前兩天工作坊跟大會正式兩天活動。

會前工作坊:

  • P203 Joining the bits and pieces: 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facilitation
  • P305 “Crossroad” and more..:Improving facilitation skills through gaming and simulation

大會工作坊:

  • A4 Discovering Boundaries & Exploring the Space Between Training & Process Facilitation
  • B7 Experience Matters! Synergis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make your processes and learning richer.
  • C3 Truth About Life Collaboration in Facilitation
  • D3 Iconology 101

這一篇先談整體參加心得,其他的工作坊心得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談。

二、和各式各樣的參會者盡情交流,資訊在對談中流轉與增長

這次總共有來自17個國家,200多位參會者,大會設計了各種環節讓參會者可以交流,像是:

  • Tea Break
  • Open Space
  • 自助午餐:自由入座
  • 自助午餐:Bird of Feather
  • 自助午餐:Share a Method
  • BBQ晚宴
  • Home Group
  • World Cafe

除了BBQ晚宴,最後全場大跳舞讓內向人我本人尷尬到手腳蜷曲XD之外,四天的過程中幾乎都覺得安全又舒服。

因為想了解在引導的領域裡,大家目前在乎的話題跟趨勢,各自的工作領域、擅長專業,還有同時段不同工作坊的評價等。所以,每次休息的時候,除了會跟參加同一個工作坊的朋友交流心得,我也都會盡量找不同的人聊天。

有些時候是參加同一個工作坊,就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理解,和其他人交換意見,大家看到不同的點,繼續深入討論。有時候別人的觀點,反而靈光一閃成為自己的 insight,反之亦然。除了工作坊實際學到的,交流之後,獲得更多。

有些則是同時段衝堂的工作坊,例如有一個工作坊在我們隔壁,吵得要死,每次我們工作坊主講的引導者說到:「我門是一個很安靜的工作坊,需要深入思考時,牆邊就噴出隔壁工作坊的瘋狂大笑,都被笑說不只是「大象」(隔壁主題剛好是:「房間裡的大象」),連「恐龍」都要跑出來啦。

所以我一直對大象感到各種好奇,後來終於在 Open Space 遇到參加大象的人,忍不住好奇問了到底在做什麼?聽完之後,各種好評啊,讓我感到羨慕又遺憾啊。不過雖然如此,也在短暫的交談中獲得一些收穫。

後來在 World Cafe 也是同樣的感覺,在場200多人雖然沒有辦法一一認識,也無法參加每一個工作坊,但是藉由這種交流方式,趨勢的話題、超好評的內容總會浮出,露出足夠的關鍵字讓人可以深入去做功課,或是找到合適的資源。

我想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了,資訊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傳遞、增長,是流動的,每刻每刻都在學習與反思。

除此大會內容之外,還也有和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換資訊,聊工作、聊專業、聊引導經驗、引導工具,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跟我介紹了在台大附近的神秘書店,是我住了台北好一陣子都不知道的,真的是太幽默了XD 此外,還有跟韓國朋友閒聊講到最近熱播的韓劇W,瞬間專業高冷表情一秒變迷妹,哈哈哈哈。

想起 Open Space Technology 這本書中提到,發明的契機就是發現用心準備的研討會,沒想到參會者最有活力反而是 Tea Break 的時候,所以後來才開始思考要怎麼將這樣的感受帶到一邊會議中,因而設計了Open Space。

這次我真切地感受這樣的描述了,每次跟人的對談收穫都很大啊。

三、重新當個參與者,獲得完整的體驗,見識引導者怎麼引導引導者XD

這點和我去參加 Scrum Coaches Retreat 的感覺很像,到底一堆敏捷教練要怎麼合作?一堆引導者到底該怎麼被引導?如果自認為引導者,當你重新成為參與者的時候,你會用什麼態度去學習?是否能夠歸零、放空、投入參與?

這次我總共參加了六場 Workshop,體驗了六種不同的引導風格。有幾場一直是在忙著觀察各種細節,非常抽離。但其中也有幾場是能讓我真正放棄腦袋,用身體反應,玩得非常開心,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受啦。

也因此在想,如果有一天,我要面對滿屋子的參與者,他們都大概能猜到你準備要做什麼,也準備要從你身上獲得些什麼帶走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要如何才能夠超乎參加者的期待?讓他們全心投入,光想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。

而這次最讓我佩服的是 Larry 跟 Gerauld Wong。

Larry 是我上ICA課程的引導者之一。在剛上完ICA課程的時候,因為學到的是一套完整的方法,所以反而會很在意各種細節(正在「守」的階段)。所以這次見識到 Larry「離」的境界,在時間有限無法走完全程的情況底下,是如何不守形式但還是能達到效果。(叔叔有練過,好學生不要學XD)

Gerauld 則是個讓人忘記時間的瘋狂傢伙,我根本只能忙著體驗啊XD ,更驚訝的是他是個完全的內向者,表現出來的都是刻意練習的成果,連畫圖也是每天堅持兩小時練出來,完全佩服。

四、每晚燒腦的深度匯談

今年剛好和幾位工作上的朋友在花蓮相遇,在活動結束的時候都會相約吃飯喝酒。本來以為是輕鬆的酒肉聚會,殊不知每次都燒腦啊XD 有種無時無刻都在retro的感覺,明明是去七星潭聽海浪看星星的啊 😛

聊太多太多了,我覺得最棒的是「即時反饋」,不只是年會本身內容,還有這幾年工作的一些省思。當過程你說了什麼疑惑或陷入自己盲點的時候,有同樣學習歷程或認知的朋友,用你懂得的話講給你聽,有時候光只是發問,都夠讓人思考很久了,這效果實在太強大了。謝謝你們!

簡單紀錄一下關鍵字句:

  • 高深莫測 vs. 空、投射
  • Assumption、ORID
  • 人生目標,答案不重要,重要的是答案本身的Quality,回答的人是否有想過
  • 星星為什麼會亮?
  • 水箭龜XD

最後,分享一個小插曲。

因為開始接觸引導之後,發現用字遣詞、肢體動作、問題問句都對結果影響很大,因此突然進入「邯鄲學步」的窘境。原來的講話方式忘記了,新的學習還不夠刻骨,往往都是講出來之後發現自己做了笨回應,尤其是在年會這樣的場合,想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言語的力量很敏感時,更讓我手足無措。

直到後來把這樣的煩惱分享給其中一個朋友時,他講了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:「引導不會讓你講話完美不犯錯,而是能讓你提升自己的覺察力,在錯的時候知道為什麼錯,要往哪個方向修正。」

這句話真是讓我學著放下了。

結語

雖然這次年會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,但瑕不掩瑜。讓空杯而來的我,帶著滿滿啟發回家。四天結束之後滿到需要放空一陣子才能復原XD

還有還有一定要說花蓮真是好美,光是「人到了」就是一種收穫。

最後,明年2017 IAF ASIA將在首爾舉辦,到時候見?

發佈留言